在融合多元的路上跌跌撞撞的均一

教育轉型的文化難題 — 需要多元但不易融合多元

呂冠緯 Ray Lu
9 min readAug 9, 2020

均一平台裡的多元:跨代、跨專業的職場

我常常在想,我要怎麼帶領均一這樣豐富多元的組織?坦白說,我還沒有所有的答案,但我知道均一必須持續思考這個題目。

在一個執行團隊不到30人的組織裡,全職夥伴跨距30歲以上,有工程師、教師、設計師、醫師、律師、媒體人、公務員。而若擴大一圈,我們有從17歲的志工,一路到70歲的董事。

多元跨域跨代的夥伴是均一平台的特色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經歷,每一個專業有每一個專業的習慣思維,每一個職場有每一個職場的文化。當你把 Mozilla、Garmin、中央數學輔導團、台大醫院、教育部、親子天下、聖導國際律師事務所、星巴克的人擺在一起工作,到底會發生什麼事?

上面就是均一的現況,每一天,我們都在面對夥伴的觀點差異、價值觀衝突。因為多元,所以要形成共識,總是困難。

為何要多元:教育轉型是交響樂,不是獨奏

因此,有人會問,「冠緯,你幹嘛把自己的團隊搞的這個複雜?」

我個人認為,多元是教育轉型的必要元素,尤其,當「教育科技」是一個關鍵策略時,多元就更加必要了。

當我們渴望透過一些教育科技的突破,讓教育回歸「因材施教、自主學習」的本質,我們需要對心理學、教育評量有素養的AI工程師/資料科學家;我們需要有軟體素養,能做培訓、能做內容的專案教師;我們需要對教育科技有素養,但熟稔政策,並且知道怎麼與體制與生態系協作的資深夥伴。

我相信教育轉型的突破,本質是需要「科技 X 教育 X 政治」的協力。

蔡總統至誠致教育基金會公辦民營的台東縣延平鄉桃源國小了解布農族孩子如何運用均一在數學課程做個人化學習,就是這波改變需要「 科技 X 教育 X 政治」的一個案例。

當我們看見許多教育創新的亮點,孩子可以善用科技適性學習,老師花更多時間變成教練,引導學生建立品格、學習如何學習,甚至有大量的 PBL,均一最常問的問題是,這樣的亮點可以規模化、系統化嗎?唯有能把這樣的亮點規模化,才有機會實踐「公平又優質」的教育願景,這還需要很長的時間累積。

因此,我在均一裡曾用交響樂團比喻要推動教育轉型的組織的必要組成。軟體/設計/產品團隊如同弦樂,有時要有亮點,有時又是替管樂「伴奏」的團隊。而管樂,不論木管、銅管,常常出來時,就是引人注意的主旋律,這是數位課程內容、教學法設計需要對應的。但是,只靠產品,只靠由下而上的教學感動推廣,無法成就規模化的改變,最終,許多事情還是得面對制度、面對政策,如同打擊樂,平常不常打,但一但出來,就是影響力、衝擊力十足,如同命運交響曲裡的定音鼓。

樂聖貝多芬之所以被人記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膾炙人口的九大交響曲,這需要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長期、短笛、單簧管、雙簧管、巴松管、小號、長號、法國好、低音號、定音鼓、木琴,甚至是三角鐵一起演奏同一首曲子,才能成就這樣的美好。當然,更需要一個理解全局的指揮。

沒有多元,就沒有交響樂。沒有多元,就沒有透過教育科技去驅動的教育轉型。

去年的教育永續發展論壇,找唐鳳政委、柯文哲市長對談,思考中央地方可以如何投入數位內容、軟體的投資,也是科技X教育X政治的另外一個案例。

多元的好處:面對問題會蹦出不同解法

所以,實際上,多元到底有什麼好處?

其實從生物學上的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就可以看出,有性生殖能創造基因多樣性,而基因多樣性往往是物種面對物競天擇時,延續物種的最佳解。

我們常常聽過這麼一句話:

手裡只有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

當是一元的時候,想事情往往只有一種觀點,很容易有局限,但事實上,透過科技去刺激教育的變革,所需要的實在太複雜。舉用AI協助適性化學習這一件事情,均一目前還沒有推出理想中的產品,但光是我們在思辨的過程裡,我們需要有市場需求、產品、資料、Machine Learning的觀點,我們同時需要教育評量、IRT與學習素材的觀點,我們也還需要知道PISA、國教院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國家政策在什麼方向的觀點。

如果只有比較單一的觀點,往往只會一條路線想到底,面對當今許多跨域的議題,也就只能束手無策。這也是我們看到許多政策在推動時,比較大的盲點與誤區。

每個月,我會和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有一次交流學習,他常常用在 Google 的例子鼓勵我 “Diversity” 的重要性,讓我逐漸理解:

Diversity (多元)就是 Innovation (創新) 的基礎,而 Innovation(創新) 就是 Transformation(轉型) 的基礎。

取材自簡立峰博士在2020教育噗浪客年會的演講,演講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t8EoBjsok

多元的挑戰:認知衝突 價值落差 風格迥異

當然,說完多元的主要好處,一定要談談面對多元的主要挑戰,那就是「因差異所產生的衝突」。

在一次和前行政院長陳冲一對一吃飯的過程裡,他跟我分享到:「多元是很好,但如果沒有融合的方法,往往造成的衝突比帶來的好處多。」

這是事實!在過去半年,當我希望均一能走出更廣的影響力,既貼近現場,又能因應政府與生態系時,因著策略轉變而增加人才的跨度但又沒有足夠的配套時,組織內的溝通落差就會逐漸產生。

這幾個月,我們畢業了8個夥伴,對一個30人左右的組織是影響不小的,我想或多或少跟這樣的轉變有所關聯。

最近,我在 “Reinventing Organization” 這一本書裡找到了一些啟示。

Reinventing Organization 給予了不同脈絡下所衍生出的不同文化價值觀的組織「顏色」,以及他們的比喻與突破:

取材自:Reinventing Organization;製圖整理 :呂冠緯

融合多元的挑戰是,公立教育體制的文化多數是「琥珀色」,而108課綱的教育願景 — 終身學習,卻是非常「青色的」。

均一的多數千禧世代的夥伴最習慣比較「綠色」的文化,但我們要面對「橘色」大企業做募款,同時更要面對「琥珀色」的政府組織,甚至在跨部門的互動中,因為機制並不明確,常常是要面對「紅色」的情境。

我自己認為,均一的基底需要是融合橘色、綠色、青色,但要有能力理解與處理琥珀色與紅色的組織與情境。

不過目前,我們有來自琥珀色到綠色背景的人,光是在融合觀點上就常有衝突,這也是均一持續在努力的。要融合多元,就必須要面對這種本質上的挑戰!

融合多元的唯一出路:搭橋而非建牆,創造理解而非排除異己

多元要融合,大概就要聯合國一樣,需要有共同的通用語言(比如大家都至少要能說英語)、以及上位的共同價值觀。

粗略梳理歷史,會發現許多的衝突往往是「進步派」與「保守派」之間,也就是鐘擺在這兩者之間擺盪。整體來講,進步的「方向」,便是人的意識往馬斯洛比較上面的層次逐步移動。

我個人認為,進步派的誤區是,往往太想要一步到位的改變,或者,太過強調某種理想的本質,而沒有兼顧一定的現實。但保守派的誤區則是,往往太從既得利益或者慣性的角度出發,以至於沒能跟得上時代的改變,最終被時代淘汰。

不過,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正是因為有這兩大類的力量,人類社會才有機會用「整體社會還能承受的速度進步」。這也是我認為用杜威所主張的 “Practical Idealism” 的上位價值,最有機會兼顧光譜上多元落點的人,搭建一個橋樑,而非區分異己。

然而,搭橋是困難的,而且若不理解雙邊、多邊,又怎麼搭橋。最近,我開始做了一些調整,大量開始跟我的 one down 每兩週一次一對一,以及跟全組織夥伴一季一次一對一,這個一對一並不是「談工作績效」,而是比較從每個夥伴個人生活、價值觀念等比較多元的面向,更認識夥伴,找到彼此共通的話題、語言。在誠致/均一七年來,我第一次這麼認真的這樣做,發現對自己帶領團隊、連結團隊幫助很大。

圖片來源:https://icpesg.wordpress.com/2014/11/16/bridges-not-walls/

融合多元,需要有理解。融合多元,也需要共同語言、共同價值。

均一還在重新濃縮、整理我們的共同價值,但我希望,能從自我身上開始實踐起以下價值。

  1. 誠實透明:Honesty & Transparency
  2. 包容尊重:Inclusiveness & Respect
  3. 樂觀積極:Optimism & Proactivity
  4. 當責雙贏:Accountability & Win-Win

或許,在一些其他價值,仍然有衝突的可能,但我希望在均一,能以身作則把這幾個價值實踐出來,並且能更在團隊內強化這些價值的實踐。

邀請想參與教育轉型且渴望多元的你加入均一

最近,均一啟動了新一輪的招募,我們渴望能邀請想要參與擅用科技啟動教育轉型,且渴望接受多元環境刺激的你,加入我們的行列。

【 均一正在徵才的職位有 】

  1. 資深數位行銷企劃經理
  2. 財務專員
  3. 政府與企業合作之教學研發教師
  4. 產品經理
  5. 軟體工程師
  6. 資深軟體工程師

歡迎參考我們的徵才網站連結,讓我們有機會認識與對話。我們還在融合多元的路上跌跌撞撞,但我們很清楚知道,我們的方向要往哪裡去。

如果你不怕跌跌撞撞,對這個方向也有共感,歡迎與我們聯繫!

--

--

呂冠緯 Ray Lu
呂冠緯 Ray Lu

Written by 呂冠緯 Ray Lu

教育、醫療、信仰、音樂 Education, Medicine, Faith and Music

No responses yet